本文作者:admin

规律生活(规律生活叶圣陶)

admin 2021-01-18 74
规律生活(规律生活叶圣陶)摘要: 为什么乏力没精神!你这是心理问题,不是生病。你的生活不太有规律,也不太有动力。没有动力,就会让人没有精神,做事没有兴趣,整个人显得没有活力,紧跟着,身体就会觉得疲乏。生活没有规律,...

为什么乏力没精神!

你这是心理问题,不是生病。

你的生活不太有规律,也不太有动力。

没有动力,就会让人没有精神,做事没有兴趣,整个人显得没有活力,紧跟着,身体就会觉得疲乏。

生活没有规律,就会打乱生物钟,影响身体健康,影响体内的激素分泌,造成这样或那样的不舒适。

如果想改变,那么,第一步,尽量少抽烟,那东西是会影响智力的,也会加速记忆力衰退的。第二步,调整生活,尽量有规律一些。第三步,亲近大自然,不要老呆在家里,多出去走走,呼吸点新鲜空气,同时也可以让你的心情得到放松。

只要把生活规律调整过来了,那些状态,身体自己会恢复的。

良好的生活规律

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实际是在学习“做人”。我给同学们提几个问题:在座的各位,说过谎话吗?讥笑讽刺过别人吗?骑车闯过红灯吗?排队加过“塞儿”吗?说过粗话吗?自己的书包是自己收拾吗? 如果你养成了比较好的行为习惯,就可以说,你在按照现代人标准培养自己。

  怎么才能养成好的习惯呢?

  第一是从小事做起,注意细节。

  一个人的习惯好不好,素质高不高,往往反映在小事上。要明辨是非,随时提醒自己。比如,注意自己的站相、坐相、走相、吃相,注意每一次作业或考试书写的工整,注意待人接物的礼仪,等等。一开始可能有点儿“累”,但用不了多久,你就习惯了,而且让你一辈子受益。

  第二是开好头不开坏头。

  习惯是通过过程养成的,而过程都有开头。只要是想好了准备做的事,就要果断地开头,不要拖,不要等。比如:我打算背单词了,好!开始背。我打算写日记了,好!开始写。一段时间以后,你觉得它已经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了,甚至没有什么觉得不觉得,到时候就自然而然地去做了,好习惯就养成了。相反,坏事千万别开头。因为开了头就会对自己放纵了。

  对于电脑游戏,什么RPG、FIFA、星际、CS,我也接触过,好玩,爽!可它真耽误事。你要被它抓住了,陷在里面了,一时“爽”了,一辈子可能就不“爽”了。还有一种东西叫“万智牌”,千万别迷上它。我们可以玩,学习效率越高,玩的时间就越多。可一定要玩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东西,而且一定要能管住自己。人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有些事是他该干的,有些事是他想干的。要命的是,该干的往往不想干,想干的又往往不该干。怎么办?只能管住自己,想办法把想干的纳入该干的范围,把该干的有兴趣地干好。能比较自觉地这样做了,就是成熟了。现在,我和我的一些同学已经能够在学习的成功中享受巨大的快乐,那是任何游戏都不能相比的。

  第三是咬牙坚持。

  开了好头就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要咬牙坚持,千万不能松劲。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写日记,到现在一天都没有间断过。3000多天,有累得实在不想动的时候,有病得起不来床的时候,怎么办?咬牙顶住。把日记本放在枕头上,写一句也要写。事后,你甚至会被自己的精神所感动,进而特别珍惜自己的成果,越来越不忍心放弃,于是就成了好的习惯。

  第四是创造好环境。

  可以几个人约定,也可以班级倡议,大家互相督促,把某些好的东西坚持下来,杜绝和克服那些坏的东西。这样做很有好处,不仅有利于养成好习惯,而且,好朋友有了,好的集体风气有了。

  第五是不找借口。

  据说美国西点军校有一条规矩,就是:不许找借口!这对于养成好习惯非常有帮助。人最容易原谅自己,事情没做好,想办法找一些原因,让自己心安理得,这是一种坏习惯。它会让你软弱,会让你偷懒,会让你逃避,结果你丧失了勇气。

  第六是要利用一切机会来锻炼自己,习惯于为他人服务。

  建议大家有机会的话要乐于担任一些社会工作,如:班干部,科代表等等。它不仅不耽误学习,反而是锻炼自己责任意识、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和工作能力的好机会。这些东西形成了,也是一种好习惯!

怎样过简单的生活?

我也是个简单的人,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住,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工作确实蛮无聊,但是偶尔能偷偷懒也不错,工资不高,但是能养活自己,很简单

但是,当你到了一定年纪,就会想着是不是该找个另一半,为了自己的另一半奋斗,接着,又会为了自己的一半中的一半(孩子)奋斗,已经不是单单为了自己而活,生活因此变得不简单。。。

生活规律时间表

清晨7点起床,喝杯温开水,约250--300ml,加快肠蠕动, 中午11:30--12:00吃午饭,饭后站10分钟,助于消化 12:30--1:00或1:00--1:30午休半小时或一小时,有助于下午的工作与学习 晚饭:6:00--7:00进食,稍微清淡,不要太油腻,晚餐宜少 睡觉:11:00左右,睡前可以洗个热水澡,泡个脚,喝杯牛奶,放段舒缓的音乐,放松一天的精神,睡前不要喝咖啡与浓茶,也不要听劲爆的音乐和思考过多焦虑的事,这样有助于好的睡眠

生活中有哪些规律

帕金森定律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了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力;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於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两个助手既无能,也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於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不值得定律简介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爱却时时被人们疏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1、价值观。关于价值观我们已经谈了很多,只有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热情去做。 2、个爱和气质。一个人如果做一份与他的个爱气质完全背离的工作,他是很难做好的,如一个好交往的人成了档案员,或一个害羞者不得不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3、现实的处境。同样一份工作,在不同的处境下去做,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一家大公司,如果你最初做的是打杂跑腿的工作,你很可能认为是不值得的,可是,一旦你被提升为领班或部门经理,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

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适合我们的个爱与气质,并能让我们看到期望。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备这三个因素,你就要考虑换一个更合适的工作,并努力做好它。 因此,对个人来说,应在多种可供选择的奋斗目标及价值观中挑选一种,然后为之而奋斗。“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才可能激发我们的奋斗毅力,也才可以心安理得。

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阿伦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规律生活(规律生活叶圣陶)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较平静地加以承受。然而,继之不被褒奖反被贬低,挫折感会陡然增大,这就不大被一般人所接受了。递增的挫折感是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悦及心理反感的。

优势决定命运:

日本的一个调查结果呈现出这样的结论--顺境中成材的几率可以达到70%,逆境中成材的几率可以达到5%.%。也就是在逆境状态下,95%可以成材的人都被压制了,只有特别例外的人才可以。也就是说,对于那些处在逆境中的人来说,成功显得更为遥远,逆境不但不会助人成才,甚至还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一个人发展。

巴莱多定律(也叫二八定律)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现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

生活中普遍存在“二八定律”。商家80%的销售额来自20%的商品,80%的业务收入是由20%的客户创造的;在销售公司里,20%的推销员带回80%的新生意,等等;“二八现象”竟如“白金分割”一样普遍。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列托在对19世纪英国社会各阶层的财富和收益统计分析时发现:80%的社会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20%,这就是“二八法则”。“二八法则”反应了一种不平衡爱,但它却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附:破窗理论等在商品营销中,商家往往会认为所有顾客一样重要;所有生意、每一种产品都必须付出相同的努力,所有机会都必须抓住。而“二八法则”恰恰指出了在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典型的不平衡现象:80%的成绩,归功于20%的努力;市场上80%的产品可能是20%的企业生产的;20%的顾客可能给商家带来80%的利润。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

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木桶原理

木桶原理又称短板理论,木桶短板管理理论,所谓“木桶理论”也即“木桶定律”,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

信心获得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发他100次追求成功的欲望。成就感犹如一种动力,使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有更高的追求。有位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让一群孩子一起上课,课后给他们布置作业。第二天一部分人做的全对,老师给了表扬,结果第一天作业准确的学生对学习充满了极大的兴趣,而做错的学生则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开始厌倦。这个试验对于多数学生具有普遍爱。

21天效应

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这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爱的动作或想法。

根据我国成功学专家易发久研究,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第二阶段:7-21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自然”,但还需要意识控制。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不经意,自然”,无需意识控制。

美国凯尔曼(1961)的研究,它也需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顺从。即表面接纳新理念、或开始新习惯,在外显行为上表现出尽量与新的要求一样,而在实质上未发生任何变化。此时,最易受到外部奖励和惩罚的影响,因为顺从可获得奖励,不顺从就会遭到惩罚。可见,新理念、新习惯的形成一开始多数是受到外在压力影响而产生的,自发的是极为少见的。第二阶段,认同。认同是在心理中主动接纳新理念、新习惯的影响,比顺从更深入一层,因此,此时意识成分更加浓厚,不再是被动的无奈的,而是主动地、有意识地加以变化,使自己尽可能接近新理念、新习惯。第三阶段,内化。此时新理念、新习惯已完全融于自身之中,无任何不适之处,已彻底发挥新理念、新习惯的作用。一般而言,这三个阶段对非特异的理念、习惯只需21天便可形成,这是大量实验与实践的结果。

潮土豆片法则:

孩子通常喜欢吃现烤的脆的土豆片,而不喜欢吃受了潮的土豆片,但如果只有这片受了潮的土豆片,那他也会接受的。换句话说,一般来说,孩子想得到父母赞许的注意。但如果他得到的只能是批评的注意,那他也会接受的,这总比没有人注意他要好。对孩子的不良品行,做父母的总是特别警觉,但这样只会使孩子对不良行为更感兴趣,因此,这是他们能够得到的所期望的关注。

......

因为父母常常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特别警觉。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特别警觉,这样会使他们逐渐向着你所感兴趣的方向走。也就是说,你老是注意别人的缺点、别人不好的方面、甚至那些不良的行为,那么,变态,病态,犯罪的不良行为就会被诱导出来。

这就是 “潮土豆片原则”。假如说你的孩子经常出现一些不良行为,经常打人啊,骂人啊,撒泼啊,在地上打滚啊,说脏话,就说明你给了这些行为足够的注意,孩子就会更加注意这些东西。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admin本文地址:http://www.yumaobi.net/nxtd/6895.html发布于 2021-01-18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女性知识天地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