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需要吃六味地黄丸,它有什么功效?
六味地黄丸是滋阴的,肝肾阴虚才能吃,阳虚是不能吃的,你要慎重一点。服用六味黄丸也是有讲究的,不要用那种粗制滥造的几块钱一瓶的,吃了不但没有效果,副作用还很大。
六味地黄丸的用途?
六味地黄丸更适用于肾阴虚
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为主;此外,它可以达到三阴同补(补肾阴、补肝阴、补脾阴)的效果,比如熟地黄可以补肾阴;山茱萸则是肝肾同补,通过补肝来达到补肾的目的;山药能健脾益肾,通过健脾来补后天。由此可以看出,六味地黄丸更适用于阴虚,阳虚者则应选择更适合的药物。
如何判断是阴虚、还是阳虚呢?肾阴虚的典型症状是潮热、盗汗、手心和脚心烦热、口燥咽干,此外还有遗精、梦遗、早泄等。肾阳虚的典型症状是腰膝酸软、不耐疲劳、经常觉得乏力、四肢发凉、喜热怕冷等。有些肾阳不足的人,也可能会出现勃起功能障碍、早泄、滑精等性功能问题。
二者最显著的差别:阳虚怕冷,阴虚发热。
六味地黄丸有什么用途
你好,这个问题百科有答案: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是补肾名方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这六味中药组成。最早是“八味地黄丸”,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后来,宋代名医、儿科专家钱乙把八味地黄丸里面的附子和桂枝这种温补的药物去掉了,变成了现在的六味地黄丸,并用它来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等病症。
后来,明代中医有一派非常推崇“肾”的作用,认为肾是人的“先天之本”,一时间,很多名医倡导补肾,比如明代名医薛己最善补肾,他就主张,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肾阳虚用八味地黄丸。薛己的实践为许多后世医家认可,他们倡导的补肾观点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
适用于肾阴虚
仅从历史医家的主张就可以看出,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为主;此外,从药方的组成来看,它可以达到三阴同补(补肾阴、补肝阴、补脾阴)的效果,比如熟地黄可以补肾阴;山茱萸则是肝肾同补,通过补肝来达到补肾的目的;山药能健脾益肾,通过健脾来补后天。由此可以看出,六味地黄丸只适用于阴虚,阳虚者就不适用了。
如何判断是阴虚、还是阳虚呢?肾阴虚的典型症状是潮热、盗汗、手心和脚心烦热、口燥咽干,此外还有遗精、梦遗、早泄等。肾阳虚的典型症状是腰膝酸软、不耐疲劳、经常觉得乏力、四肢发凉、喜热怕冷等。有些肾阳不足的人,也可能会出现勃起功能障碍、早泄、滑精等性功能问题。
那么,目前中年人是肾阳虚多还是肾阴虚多呢?对正常人群,做这样的区分没有意义。阴虚、阳虚是指肾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有的症状。大部分人可能仅仅处于肾气轻微不足的状态,远未到肾阴虚或肾阳虚的程度。
几种人不宜吃
1、健康人群
对于正常人群,如果没有明显肾阴虚的症状,我认为不适宜于自行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
2、明显是阳虚(包括肾阳虚、脾阳虚)的人不宜服用
肾阳虚的人面色偏白,体质虚弱,喜夏不喜冬,这样的人不适于吃六味地黄丸。许多因肾阳不足引起的勃起功能障碍患者,还一味地服用六味地黄丸,病症就会“雪上加霜”。彭教授特别提醒到,他们应该选择治疗肾阳虚的药物,比如金匮肾气丸。
3、肾阴虚但脾胃功能不好的人
六味地黄丸是偏于补阴的药,配方中阴柔的药多一些,吃了后会妨碍消化功能。中老人一般脾胃功能不强,服用更要谨慎。间断吃,影响不大;长期连续服用的话,就不可取了。
服药之前应该先去咨询医生:有没有肾虚,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该不该服用六味地黄丸,服多长时间,尽量避免由于盲目用药而造成的身体不适。
六味地黄丸
【处方】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60g 泽泻60g
【制法】以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35~50g与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性状】为棕黑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甜而酸。
【功能与主治】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作用类别】本品为虚证类非处方药药品。
【用法与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加减】1.血虚阴衰--熟地为君。
2.精滑头昏--山茱为君。
3.小便或多或少,或赤或白--茯苓为君。
4.小便淋沥--泽泻为君。
5.心虚火盛及有瘀血--丹皮为君。
6.脾胃虚弱,皮肤干濇--山药为君。
→言为君者,其分用八两,地黄只用臣分两。
【归经】足少阴厥阴药
【方义】1.熟地黄--滋阴补肾,生血生精。
2.山茱萸--温肝逐风,濇精秘气。
3.牡丹皮--泻君相之伏火,凉血退蒸。
4.山药--清虚热于肺脾,补脾固肾。
5.茯苓--渗脾中湿热,而通肾交心。
6.泽泻--泻膀胱水邪,而聪耳明目。
7.六经备治。而功专肾肝,寒燥不偏,而补兼气血,苟能常服,其功未易
殚述也。
【变化方】1.本方煎服--名六味地黄汤--治同
2.本方加「附子、肉桂」各一两--名桂附八味丸→治相火不足,虚赢少气。
王冰所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也」。尺脉弱者宜之。
3.本方加「黄柏、知母」各二两--名知柏地黄丸→治阴虚火动,骨痿髓枯。
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尺脉旺者宜之。
4.本方加「肉桂」一两→名七味地黄丸。引无根之火,降而归元。
5.本方加「麦冬」三两,名都气丸→治劳嗽。
6.本方加「五味子」二两,麦冬三两→名麦味地黄丸。再加紫河车一具,并
治虚损劳热。
7.本方加「杜仲(姜炒)、牛膝(酒洗)」各二两→治肾虚腰膝酸痛。
8.本方「去泽泻,加益智仁」三两→治小便频数。
9.本方用「熟地二两、山药、山茱、丹皮、归尾、五味、柴胡各五钱。